过去一年半,我通过AI做了一个半产品,其中第二个还没完成,回顾一年半的经历,我总结了以下心得和改进方向:
1、我投入了很多精力做的产品是“小需求,大产品”,意思是耗费很多精力做产品和工程,但是产品需求刚性不强,分析原因,第一个项目的立项抱着进入AI行业做点什么的初心,看到别人在做chatPDF就开始了,在启动过程中带有学习心态,而chatPDF类的产品当时在业内已经有很多家,所以这是一个跟随战略,产品上线时已经完全没有稀缺性了,事实证明这个策略不适合startup(可能更适合更大规模的公司,因为有更多策略和空间去跟随发现对的方向),虽然学到了东西,但是结果不好。第二个项目是在第一个项目基础上,考虑如何pivot,结合了自己遇到的问题,找到了一个切实存在的场景,但是这个项目的综合难度超出了团队的能力,目前做了四个月,继续学到了很多东西,但是做得很吃力,拿这个项目投递了奇绩创坛,得到投资人的反馈认为这个不是市场上的主要问题,可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,加上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版本上线,所以最近对这个问题的反思比较多。
2、相对“小需求,大产品”的是“大需求,小产品”,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是解决了一个刚性问题(市场不一定很大),但是需求一定要足够强。通过较小的产品投入即可满足,比如2周即可上线产品初始版本。最近的案例是前几周爆火的小猫补光灯,这是典型的“大需求,小产品”,这样的产品稀缺性强,适合startup操作,再往前是24年初的哄哄模拟器,在qq群传播达成了一波流量高峰,这些产品的商业价值不谈,后续商业价值可能也存在较大的操作难度,但是这些案例证明了产品满足了一部分用户的需求,这本身就是价值,先有用户价值才有商业价值,解决一个领域的强需求是更适合startup来操作的。以前成功的脸萌App的商业模式设计是积累足够的用户量然后做游戏发行渠道,虽然后期的发展轨迹和最初的设计有区别,但是团队成功拿到了融资,继续研发产品进而被头条收购,多年以后创始人郭列又进入游戏行业,此时和彼时手里的资源已经完全不同,我看到了创业者的初心和成长轨迹的权衡。换句话说,对startup来说,成功的唯一路径是在一个小市场解决一个刚性问题,并且获得市场的证明。
3、创业多年,timing的重要性我有自己的理解,商业模式我也思考完备,用户需求我非常敏感,当前的问题出在我在启动一个项目时,似乎更多的精力放在了“自身的需求”(比如学习技能,比如肤浅的挣钱),而不是解决“他人的需求”(某个场景的问题),满足他人的需求,是服务他人,满足自身的需求是服务自己,这个细微的差别导致了我潜意识中喜欢做一些有挑战的事(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需求),而能力与目标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,这导致了做事事倍功半,早年的创业和现在创业似乎没有太本质的区别,虽然现在有了AI,但对于所有人这个条件是公平的,所以还是需要调整创业的根基,这样可能才可以带领我走向正确的方向。
根据以上总结,下一个阶段我规划做出以下调整:
1、和团队讨论第二个项目继续的必要性,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;
2、调整今年的精力分配:
1)投入时间放入可以变现的内容平台,将过去一年半的经验拆解沉淀;
2) 持续发现“大需求,小产品”,充分利用AI辅助编程,验证我的设想,取得一些产品和服务领域的成功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