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时候会觉得现在做的事情过于现实主义,我更喜欢理想主义气息浓一些的事业
很多时候会觉得现在做的事情过于现实主义,我更喜欢理想主义气息浓一些的事业
工作中有一类人,对工作充满抱怨,自视甚高,道理说起来滔滔不绝,总觉得别人有问题,但是你仔细看他们的工作内容,你会发现低效和细节之粗糙简直令人发指,能力瓶颈非常明显,如果他们能意识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,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,可惜大概率是不能
伟大的事业在最早期是说不清楚商业模式的
很多时候必须承认,智力水平是决定一个人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
昨天做了一个重大决定,自认为是奠定未来5年工作和生活基调的决定,很开心,昨天忘了记录
听了这么多年吉他独奏曲,现在才发现chet atkins才是神啊
当年刚开始创业,给前同事介绍我们只有三个人做了个app,前同事表示他们团队做安卓的就有十几个人,精细程度不一样,我当时觉得他说的好有道理,我们太糙了,这么多年过去,回想起来,这道理完全偷换概念,创业团队哪个不是一专多能,一个人干好多人干的事,没想到大公司的螺丝钉还干出优越感了,思维不在一个频道没有必要聊到一起去
自动开始做电动车,遇到了很多用户的无理要求,情况可以概括为在合理使用和服务范围内要求退换产品,有的甚至时间跨度超过一年,企业尤其是初创面对这类问题往往是弱势群体,消费者动辄投诉质量监督管理局或者找媒体曝光,各种人间奇观不一而足,这些消费者往往有巨婴心理,企业为了保持优质服务和形象,获得好的口碑往往不得退让屈服,我称之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现象。
如何处理?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,一方观点认为应该个案处理,虽然消费者有问题,但我们不应该和他僵持,没必要,另一方观点则是坚持原则处理,不能做选择性退让。我的观点是做事如做人,坚持原则,不卑不亢,但是这个观点不一定被所有人接受。
想了一下原因,根源是话语权不对等和初创企业在早期的抗风险能力不足,长久看来,做好服务,坚持原则会取得最终胜利,但是处理还是需要技巧,比如平等对话,彼此尊重,敢于承担后果,虽然过程中要花费一些心力,但这似乎是难免的。
反之,如果屈从现实则会造成原则和底线的失守,这对大多数尊重原则的消费者是一种不公平。
商业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固有执念,而是精确满足一部分人的强烈需求。
查了一下四月份和八月份蔚来的行驶数据统计,我对辅助驾驶的使用频率大幅下降,四月份22.2%的里程辅助驾驶,8月下降到4.4%,除了出行线路变化因素外,近期的辅助驾驶导致的事故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的用车习惯,我相信这四个月蔚来的辅助驾驶体验肯定是在进步的,不知道大盘数据如何,从这个角度看,一次的负面信息需要更多努力才能被修复,技术的发展总是渐进式的
恢复了一周训练,从2019年疫情后就没有系统练过,锻炼的确可以促进人的思考能力
头发可以白,但人不能油腻
随着年龄的增长,会逐渐对很多事物失去新鲜感和激情,同时失去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,这是生命由蓬勃走向下坡路的迹象,很难想象即将告别这一生的时候,心态会是如何
翻看了一下我19年知乎上对蔚来换电的回答,看到了一些当时我看起来很可笑,现在是个人看起来都可笑的评论,很想知道这些知识分子都是怎么靠知识挣钱的
头像服务被墙后严重影响我博客的浏览体验,要把这个问题搞定